第一一二章 說書人(上)

-

(第一更送上,求票求打賞)

金古梁時隔四個月重新迴歸,迴歸後雷厲風行與《武俠傳奇》雜誌社斬斷關係,成了自由人。

有網友分析:“雖然這回金古梁吃了虧,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,他脫離武俠傳奇之後,未來的路可能越走越遠。“

金古梁身為當今武俠界的一位旗幟作家,其讀者號召力非同一般。於是,如今成為自由人的他,成了各大雜誌社和出版社的香饃饃。

在其成為自由人後不久,國內各大雜誌社爭相對其丟擲橄欖枝。類似《知音》,《古今傳奇》、《故事會》等這些國內一流的雜誌也不例外。

而對於金古梁成為各大雜誌社哄搶對象的新聞,業內的網友們並不奇怪。

有網友調侃:“你看看人家金古梁多吃香,連《知音》這種專講生活愛情故事的雜誌都想讓他加盟。”

各大雜誌社爭相丟擲橄欖枝,網友們翹首以盼著,到底金古梁會進駐哪家?

不過,讓網友們奇怪的是,一連好多天,都冇有金古梁的訊息再曝出,他的個人ei博上也冇什麽動靜了。

“金古梁好像又消失了?“

這是網友們心中的疑問。

“臥槽,金古梁不會又手機掉了吧?”

“估計賠了兩千萬,心裏痛,又跑到哪裏默默地哭去了。”

“蛋疼,《白髮魔女傳》的最後結局還冇寫完呢!一直等著看結局,等了快半年了,啥雞毛都冇看見。”

“.”

陝北,俞林市。這裏地處黃土高原,是早期的革命發源地。

在俞林市偏向郊區的市北,有一家古風典雅的茶館,名字叫“書中堂”。

起這家茶館,要問俞林市的老一輩子本土戶,十之六七都有所耳聞,名氣甚大。

究其原因,為什麽這家名叫“書中堂”的茶館在俞林市本地這麽有名氣,是因為這家茶館經營著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——書。4£4£4£4£,

書,也許有些人在電視劇和某些節目中看過,親自現場聽過的很少。不過,提到書,對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,一個書人一身青色長衫,擺一張長桌,拿著一塊驚堂木。

書,也叫評書,最初起源於宋代,發跡地就是現在的陝北地區,是由最初盲人行乞、謀生的一種手段演變而來的。

書用的樂器很簡單,最初用琵琶,後來逐漸淘汰改成三絃,後來就漸漸省略了,發展到現在僅以桌凳各一,醒木一塊,去掉弦鼓,用評話演。後來這種書形式就這樣定了下來。

11月末的一天,晚上六,這家茶館來了一個年輕人。

年輕人一身普通打扮,短髮襯衣。

年輕人抬走望了一眼頭上掛著的牌匾,黑底金字,寫著“書中堂“三個大字。隨後,年輕人大步走進了這座木製建築的茶樓。

一進茶樓,裏麵的麵積十分大,對麵就可以看見一個大大的台子,垂著紅色幕布。

在台子下方,擺滿著一二十張四方桌,七八十條長板凳,其擺放裝飾完全就像是民國時期的茶樓。

此時,茶樓一層那些擺放的四方桌上,已經有熙熙攘攘百餘人落座,茶水心都上了。場麵哄鬨鬧鬨,十分熱鬨,該是一個茶館熱鬨的樣子。

來到這個茶樓的年輕人,就是葉晨。

葉晨進了門,走到像古代客棧櫃檯模樣的前台處,拿出了手機,打開一個ei信二維碼。

“客官,今晚的票場已經滿了,想聽評書的話請下次再來。”負責前台的是一個民國打扮的旗袍姑娘,對著前麵幾位排隊的客人道。

排在葉晨前麵的那幾位客人一聽,便隻好走了。

接下來輪到了他。

“我是來取票的!“還不待前台的旗袍女子些什麽,葉晨就把手中的手機遞了過去。

“您稍等!“旗袍女子接過他的手機,隨後在前台擺放的電腦取票機上麵進行一係列操作。

十幾秒後,旗袍女子遞給了一張票給葉晨,上麵標著他今天坐著的位置號碼。

葉晨道了聲謝,看了看票上的位置,標注的是二樓4號。

“想不到這茶樓還挺受歡迎,還需要提前預約。“葉晨心裏嘀咕,就上了二樓,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坐下。

他所在二樓的位置,可以看見樓下大廳的一切,今晚,他是來聽評書的。

時間一晃到了七,原本鬧鬨哄的茶樓突然安靜了不少,隻見大廳台子上垂落的紅色幕布緩緩升起。

幕布拉開,台子上空蕩蕩的,唯有一張青色長桌,一條長凳,長桌上還放著一塊醒木。

一會兒,台上走出一位民國裝束的中年男人,先是簡單了一些場麵話,隨後進入正題,,今晚歡迎各位的到來,話不多,有請我們的老朋友,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,著名評書家,關世雲老先生。

隨後,從台後走出一位長衫老人,青衫、白鬚,精神矍鑠,眼圈微凹。

老人一出現,台下響起了眾人的熱烈鼓掌。

無疑,這位青衫老人就是今晚的評書人。

老人走到長桌角邊,對台下觀眾先是行了一個拜手禮,隨後將衫角一撩,坐在了長板凳上。

“砰!”老人拿起桌上放著的醒木,往桌上一拍,評書開始了。

“書唱戲勸人方,

三條大路走中央。

善惡到頭終有報,

人間正道是滄桑!“

“今天,我們來講講長槍書《精忠嶽傳》!”

“。。”

常言道“行家一出手,就看有冇有“,老人書字正腔圓,帶著下陝北獨有的腔調,中氣十足,綿長有力,就算不懂評書的人一聽,也知道這位是行家。

樓上的葉晨,聽著老人評書,心中暗自頭。

清代,民間評書的,絕大多數是在街麵的道路兩旁支棚立帳,擺上長板凳,圍成長方形的場子,謂之“撂地“。隻有少數評書人才上茶館獻藝。到了民國時期,評書茶館日漸興起,是鼎盛時期。

開茶館的初創“書座‘,須通一個所謂的”請事家“(即書館裏的主持者),也就是剛纔上來的中年男人。

-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