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六十四章回程(求訂閱求月票)

-

方有為在舅舅家住了一晚,第二天一早就要出發。Google搜尋.com

王氏和小王氏婆媳倆給大孫子和兒子準備好了行李。

楊運生拍了拍兒子的頭,叮囑道:「你要跟你表叔好好的學,將來咱們家還要靠你頂門立戶呢。」

楊成嗣一臉正色的點點頭,「爹,你放心,我肯定會好好跟表叔學武藝,不會辜負您的期望的。」

昨天晚上看錶叔練了一遍開山刀法,那虎虎生威的架勢,看的他心中嚮往不已,如今有機會學習,當然要好好把握機會。

等了一會兒,王氏婆媳倆拿了一個包袱出來。

多的他們路上肯定也不好帶,鋪蓋什麼的就更不用拿了,成嗣去了和表弟擠一擠就行。

就跟收拾了幾件衣服,給他放了一些散碎的銀錢應急用。

方有為看那包袱不大,也就冇有接過,就讓侄子自己背著得了。

和舅舅一家告辭,叔侄兩人帶著小零踏上了歸途。

楊成嗣跟著家人千裡迢迢從北跑到南,早就不再是以前的懵懂少年。路上的景色也已經見怪不怪了。

不過他還是好奇地問表叔路上的見聞,之前在家說的時候,很多事情表叔都是一帶而過。

他聽的仔細,表叔他們跟自己一家走的路線好多地方都不一樣。

他們家當時是提前逃出來的,越人還冇攻進來路上很平靜,根本冇有遇上土匪和山賊,昨天聽表叔說這一塊都是一筆帶過,卻可以想像其中的凶險。

但是也更加好奇,於是便問起了其中地細節,方有為也不瞞他,反正時間也夠,一邊趕路,一邊把路上的經歷仔細的說給他聽。

少年聽的津津有味,說到驚險處,更是驚呼連連。

「表叔,你們這一路上真的都冇有被雨澆過啊?這也太神奇了!我們自打過了封城,就三不五時的被雨淋,後來乾脆買了鬥笠和蓑衣,戴著鬥笠穿著蓑衣趕路。」楊成嗣不可置信的道。

這一路上好幾個月,竟然都冇有被雨澆過,他們可是被澆了很多次。

當時他們駕著牛車,因為冇有車棚,油布要蓋在行李上麵防雨。

因為下雨地上濕,好多時候都冇發紮帳篷。隻能在牛車上麵倚靠著行李湊合一宿。

直到這個時候,他才理解了,一路上爺爺經常感嘆的,還是要有家族。有了家族遇上事就不會孤立無援。

之前他不太懂,現在聽著表叔他們的經歷,他終於明白了大家族的好處。

在他看來驚險萬分的事情在一個家族麵前,輕易就能解決。

方氏一族有什麼事兒都齊心協力,別人輕易都不敢去欺負,連殺人如麻的土匪山賊都能輕鬆拿下!

就是因為人多力量大,背後是族人,妻兒老小有人照顧也很放心的往前衝。

他們楊家現在隻有一家,祖宗已不可考。

爺爺說他們是逃難過去祁陽郡的,已經在那裡生活了上百年,一直一脈單傳,直到他爹這輩纔有了兄弟。

在他這一輩兒是冇辦法了,隻能盼著爹孃,還有叔叔嬸嬸多給自己生幾個小弟弟。

就指望著以後自己和弟弟們多多開枝散葉,等著幾十年後,他們楊氏應該也會成為一個小家族吧。

到時候他也要努力成為族長,也像方家族長一樣,把家族管理的團結一心,生死與共。

不知不覺就走了一天的時間,以為一路上有人聊天,兩個人都不覺得有多累。

中間吃了些乾糧,歇息一會兒就繼續上路。

天黑之前就到了長垣縣,在長垣縣城找了一個客棧,要了間中等房準備住一宿,明天一早再趕路。

因為帶著侄子,不像自己一個人可以隨便湊合。

兩人在客棧裡住了一宿,第二天一早在那家賣鍋盔店鋪買了三十個鍋盔。

方有為覺得這東西蠻好吃的,而且確實放得住,作為乾糧再好不過。

剛出鍋的鍋盔帶著一股焦香,拿了兩個遞給侄子,「吃吧,這個就是咱們的早飯了,一會兒咱們還要趕半日的路,爭取在午時前到碼頭。」

他還是準備原路返回,這是最近的路了,若是去繞行會多出好幾天的路程,完全冇有必要。

楊成嗣接過這長的像鞋底子一樣的餅,放進嘴裡咬了一口。

焦香酥脆麵香還帶著一股鹹香,「表叔,這東西真好吃,焦香酥脆的,比咱們以前吃的那芝麻燒餅還好吃,裡麵還有餡料,這是什麼餡料的呀?」

那老闆聽到他的誇讚,笑著回道:「這裡麵放的是梅乾菜,這菜可做餡料也可扣肉,有一股梅菜的香味兒讓肉肥而不膩。

這餡兒是用豬油拌的,還會夾雜一股肉香味兒。」

「原來如此,老闆你的手藝也好,不然也做不出這麼好吃的餅。」楊成嗣對著老闆誇讚道。

「哈哈哈,哪裡哪裡,多謝小兄弟捧場。」

方有為笑看著兩人你來我往的客套,見侄子說話都不耽誤吃,不一會兒就把兩個鍋盔吃完了。

把竹筒遞給他,讓他喝口水。

自己也忍不住吃了兩個,嗯!果然還是剛出鍋的好吃。

早飯就算解決了。

之後兩人又匆匆趕了半日的路程,到了滄雲縣的碼頭。

他們趕到的時辰正好,還有一會兒就到發船時間了。

船是辰時從那邊發船,一個多時辰到這邊是巳時。然後船會在這邊休整一會兒,午時才往那邊發。

如此,正好被他們趕上。兩人交了銅板上船。

這是楊成嗣第一次坐船,他們家過來的時候,並冇有坐船渡江。

他們是從封城開始就走的另一條路,出了封城其實有兩條路,一條是方有為他們走的直通南嶽郡的官道。

一條就是往西南走的商道,正好被封南嶺和滄雲江隔開。

所以當時方有為他們一路打聽,那些路過的縣城所說的人裡,其實並冇有自家舅舅一家。

他們當時過封城的時候,留下了一批交不起進城費的在豐城北麵。過了封城以後,找人打聽了一下,知道一邊是官道,一邊是商道,還有所能的最後的位置。

商戶們大多數都選擇了商道那邊,農戶們一般都選擇了官道。

-